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

《莱特屋謎案》(《The Wright 3》)讀後

作者:布露.巴利葉特(Blue Balliett)
繪者:布萊特.赫奎斯特(Helquist, Brett)
譯者:汪芸
ISBN:9789864177448
閱讀時間:101.12.21-102.1.13
讀後感:★★★★★

如果說前一本《誰偷了維梅爾?》僅僅是令我感覺不錯,這一本則可以令我肯定的說相當欣賞了。

這一本的模式、主題、核心價值與前一本可說是相當類似。
我很喜歡作者把藝術、推理、哲學、數學、神祕學等等感覺全然不同領域的學科融合在一起的感覺。

這次作者將真實存在的事物更加大量的運用到書裡,整合成劇情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得虛實交錯,更加吸引人。
而最後更相當負責任的在後記中聲明何處是自己添加的小說之筆,我覺得很棒。

這種方式對於行銷一件事物是非常有效的。
《誰偷了維梅爾?》推廣了維梅爾,這本書推廣了萊特,就像《歌劇魅影》推廣了巴黎歌劇院,《鐘樓怪人》推廣了巴黎聖母院。

我一直很喜歡書中傳達的理念,尤其是強調無法以理性加以註解的事物的意義。
我還很喜歡對於孩子們能力的強調,把權力重新賦予孩子們,而不是下意識的進行年齡歧視。
我特別喜歡這次書中以孩子們為主體的社會運動。社運是孩子們就可以進行的。孩子們也可以用運動發聲──任何人都有能力參與形塑社會,任何一點的微小力量都可能產生蝴蝶效應。

我總是感覺標籤與框架是一件麻煩的事情。
這本書是小天下所出,往往被歸類在童書區。
年年參加國際書展時,在童書館總是會被詢問來為幾歲的孩子挑選怎樣的書籍。
我總是很想回答:我。我是來為我自己找書。
童書不一定只適合兒童閱讀。或者說,也許我仍舊是兒童。或者說,根本沒有所謂童書與非童書、兒童與非兒童的區別,偶爾放下分類命名的啟蒙理性思維,或許反而更能回歸事物的如來本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