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也是個明明白白的習作。XD 寫成於2019年1月。
自己覺得稍嫌刻意去解釋他們的作品,「有意為文」,目的性太強,即使並非違心。
但就像夢不必解釋只管沉浸體驗一樣,他們作品讓我產生的真摯愛意,原是不需要太「高大上」的裱框的。
一、前言
2019年將迎來第27屆的「台北國際書展」,特設「童書館」已行之多年;金石堂網路書店的中文書書籍分類設有「童書」類、誠品網路書店設有「青少年文學」類、博客來網路書店設有「童書/青少年文學」類、TAA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設有「少兒親子」類。兒童及青少年作為一群閱讀的主體,針對其所創作之文學成為獨立存在的文類,已是普遍的認知。「兒童」與「青少年」並無普世公認之定義,粗略言之,「兒童與青少年」指的是「未成年人」,再對「未成年」的不同時刻加以細分。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基於生理及法律等現實因素,所身處的環境、接觸的人事物皆不盡相同,外在客觀條件的影響下,心理層面也多有差異,反映在文學作品上,也就使得兒童與青少年文學獨立出來。
根據張清榮的定義,「凡是主角由兒童擔任,描述合乎兒童心理的現實及幻想故事,具備高度的文學價值,且內容及文字適合少年程度,有助於兒童各方面成長的文學作品,即是『少年小說』。」[1] 其中「現實」及「幻想」,正是文學創作的兩大路線,或者如布露.巴利葉特(Blue
Balliett)的《誰偷了維梅爾?》(Chasing Vermeer)及其相關作品[2],立基於現實的藝術知識,架構出趨近現實日常的推理哲思之作;或者如克里夫.麥可尼許(Cliff
McNish)的《魔咒三部曲》(The Doomspell Trilogy)系列作,細膩刻畫了一個幻想中的玄奇世界。而在創作中,又往往於現實之中含帶幻想,於幻想之下呼應現實:《誰偷了維梅爾?》及其相關作品裡,隱隱帶有科學難解的巧合與奇異現象;《魔咒三部曲》系列作雖是濃濃的奇幻風,卻將對現實生活的反思包裹在其中。
兒童與青少年文學作品多半以其目標讀者為主角,貼近讀者的內心及生活情境,透過文字具體呈現讀者可能擁有的想像與期望,部分作品帶有英雄主義或浪漫主義色彩。而在這類風格之外,有一些作家著眼於相對幽深的議題和情感,或者描寫現實的嚴酷,或者觸探恐懼的心理,形成另一種寫作主題方向。如同成人閱讀的文學作品種類繁多一般,在兒童與青少年文學的領域中,也可再細切出各類型創作。R.L.史坦恩(R. L. Stine)與雷蒙尼.史尼奇(Lemony
Snicket),正是擅長書寫懸疑驚悚的兩大知名作家,前者由「幻想」切入,後者帶出「現實」,在不同的筆觸下,卻都可以看見兒童與青少年面對非預期的意外狀況時,所能夠展現的危機處理能力,讀者在安全的閱讀情境裡,可以感受冒險刺激,而同時,也開啟對其所身處世界的思辨。
「幻想」與「現實」亦非全然二分,一如前述,創作者往往靈活切換於兩者之間,在這兩位作家的筆下,讀者同樣會發現,事實上「幻想」與「現實」是相互依傍,每個兒童與青少年,乃至成人以後,都可能需要來回穿梭於兩界。
二、R.L.史坦恩以幻想砌成的雞皮疙瘩人生
R.L.史坦恩,以《雞皮疙瘩》(Goosebumps)系列作品廣為人知。1992年首本《雞皮疙瘩》系列作品問世[3],其後陸續推出以「雞皮疙瘩」為主要名稱之各子系列[4],除了小說以外,尚包括「遊戲書」(Gamebook)形式之作品[5],改編媒體包括影集、遊戲、電影等,亦推出主題商品[6],其流行性可見一斑。
《雞皮疙瘩》系列作品風格相當一致,主角都是青少年,於生活中遭遇了不可思議的超常事件。故事節奏緊湊明快,充滿懸疑刺激感,章節末尾往往是緊張場景,以使讀者欲罷不能,而最終結局處,亦多運用「回馬槍」手法,使看似結局的故事再掀風浪,成為開放式的結尾。正如其系列名稱所揭示的,其文章旨在予人「雞皮疙瘩」。
R.L.史坦恩曾於訪談中提及[7],其無意於道德教化,而只期望娛樂讀者。對於其作品之熱銷,其認為主因在於人人皆喜歡驚嚇,孩子在自知安全的情況下亦然。或許正因其動機單純,為達足夠的戲劇效果,使其更專注於刻畫人物、描繪場景、架構情節,由此細膩地呈現出青少年的生活樣態;而隨著情節發展,故事中的青少年也隨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固然還會有新的問題產生,青少年們對於生命卻也有了新一番的體悟。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耿一偉這樣看:
……這些主角大多為青少年,他們在生活中碰到的問題,如搬家面對新環境、男生女生的尷尬期、霸凌、友誼等,都在故事過程一一碰觸。『雞皮疙瘩系列』令人愛不釋手的原因,也在於表面上好像主角是鬼,但讀到一半,你會感覺到,故事的重點不知不覺地從這些鬼怪轉移到那些被追的青少年身上,鬼可不可怕不是重點,重點是被追的過程中,一些青少年生活中的苦悶,也被突顯放大,甚至在故事中被解決了。所以你會在某種程度感受到,這本書的內容是在講你,在講你的生活,在講你的世界,鬼的出現,只是把這些青春期的事件給激化了。[8]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於1967年提出「作者已死」論[9],主張文本意義並非以作者意圖為依歸,讀者可自行理解與詮釋;無獨有偶,時代早於羅蘭.巴特的清代人士譚獻,於其著作《復堂詞話》中亦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無論R.L.史坦恩創作是否具備深意,其寫出的每一本《雞皮疙瘩》系列作品,都可視作一群青少年的青春記事,整個系列就形成了一種對於青少年世界的側寫,其每本作品的相似性,恰成為世代共通性的見證。耿一偉便察覺系列文本中反映了青少年普遍面臨夾於未成年的夢想世界與成人的現實世界間的曖昧,一點一點從他們熟悉的世界被推向全新未知世界的牴觸情結:
……從日常生活轉入魔幻世界的關鍵點,往往發生在父母不在身邊,然後主角闖入不熟識空間的時候──……而父母們往往對此毫無所悉,不知道自己的兒女在故事結束時,已經有所變化,變得更負責任,更勇敢。『雞皮疙瘩系列』的意義,也在這個地方。在平凡無奇充滿壓力的青春期校園生活中,有那麼多不快樂、有那麼多鬼怪現象在生活中困擾著我們,但這無法跟家長說,因為他們不能理解,他們看不到我們看到的。但透過閱讀,透過想像力所引發的鬼捉人遊戲,這些不滿被發洩,這些被學校所壓抑的精力被釋放了。幸好有這些鬼怪的陪伴,日子不再那麼無聊,世界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改變。……這也是青少年的焦慮,他們正準備降臨成人世界,這件事讓他們起了雞皮疙瘩!![10]
耿一偉以綜觀的角度,精準地看出《雞皮疙瘩》以系列作品對單一主題反覆挖掘因而達致的全面與深刻,比如《木偶驚魂》(Night of the Living Dummy)便可視為兒童與青少年對「認同」之焦慮而引發的事件。該書描述孿生姊妹間的故事,姊姊憑藉腹語表演廣受歡迎,使妹妹心生妒羨,試圖仿效,殊不知卻遇上了具有生命的邪惡木偶,木偶作祟引發連串事件,嫁禍妹妹,卻無人相信其對木偶的指控,只指責其行為不端。
R.L.史坦恩於全書開頭便先透過描寫姊妹互動的場景,如實地呈現了兒童與青少年渴求「自我存在」的「認同感」、因而與同胞及同儕間產生既親密又疏離的微妙關係:
「嗯……嗯……嗯……!」
克莉絲.鮑威爾發出一陣怪聲想引起孿生姊姊的注意。
琳蒂.鮑威爾正在看書,她抬起眼瞥了一下,看看究竟是什麼情況,但她並沒有看到她妹妹那張漂亮的臉蛋,反倒瞧見一個渾圓的、和克莉絲的腦袋一般大的粉紅色泡泡。
「挺不賴的!」琳蒂不為所動,淡淡的說著,不過話一說完,她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動作刺向那個泡泡,頓時發出一聲巨響。
「嘿!」克莉絲驚呼一聲,只見整個粉紅色泡泡爆裂開來,黏在她的臉頰和下巴上。
琳蒂大笑著說:「上當了吧!」
克莉絲火冒三丈的將琳蒂的書搶了過來,並且順勢把書本闔上,她歡呼著:「啊哈——這下子妳找不到是在哪一頁了!」她知道她姊姊最討厭找不到正在閱讀的段落了。
琳蒂皺著眉頭將書搶了回來,克莉絲則忙著清理臉上的口香糖泡泡。
「這可是我吹過最大的泡泡耶!」她生氣的說,黏在下巴上的口香糖還沒清乾淨。
「我吹過的泡泡比妳這個大多了。」琳蒂不屑的回答。
「我真搞不懂妳們兩個。」她們的母親口中嘟嚷著,只見她一路走進她們的臥房,將一堆摺疊整齊的衣物放在克莉絲的床腳處,「妳們居然連吹泡泡糖也要比較。」
「我們不是在比較。」琳蒂喃喃說道,她把金色的馬尾撥向腦後,又專注的看起書來。
……
她們都嫌自己的鼻子寬了些,也都希望再長高一點。
琳蒂最要好的朋友愛麗絲,就足足比她們高了三吋,而她還沒滿十二歲呢。[11]
R.L.史坦恩細緻地描寫出兒童與青少年宛如事事「比較」的行為及箇中幽微心理,以此為因,自然推展出整樁驚險事件。
激起「驚悚」與「恐怖」感,R.L.史坦恩採取的第一種方式是直書異常事物,如:
琳蒂整個人彎身探進垃圾箱的側面,看起來好像正在一大堆廢棄物之中搜尋什麼。
「妳在找什麼?」克莉絲呼喊。
琳蒂正忙著將周圍的雜物移開,似乎並沒有聽見。
「妳到底是在找什麼?」克莉絲又叫她,她勉強的朝著那座大型垃圾箱上前了幾步。
琳蒂並沒有回應。
琳蒂慢慢的從裡頭拉出了一件東西,並動手把它扶正,只見它的手臂和雙腿毫無反應的垂著,克莉絲甚至還看到了一顆有著棕色頭髮的頭顱。
一顆頭顱?手臂和雙腿?
「噢,不!」克莉絲高聲尖叫,驚嚇之餘,她連忙舉起雙手遮住了臉。[12]
但更為令人毛骨悚然的,或許尤在其第二種方式──以平淡無奇的語氣陳述異常事物,致使感到異常的讀者宛若才是異常者。比如《木偶驚魂》中最能給人一身「雞皮疙瘩」之處,或許正在於兒童與青少年的不被信賴。書中父母在女兒看似出現脫序行為時,認定是女兒自身的問題,未能聽取女兒的抗辯,相對地,極其理所當然般地說出質疑女兒神智與人品的話語,如:「我真的覺得妳已經失去理智了,真叫人擔心」、「我覺得也許妳需要去看看醫生了」、「難道這又是一次愚蠢的惡作劇」[13]等。無論父母的行為是否出於關心則亂,無形中卻已使孩子失去理應最親近者的支援與庇護,連帶使其自最親近者處失去人與人間最純粹的信任。若抽離「具生命的木偶」此一非現實元素,書中描寫的情境便是非常寫實地點出了親子溝通的問題。
而「邪惡木偶」的設定,事實上也非常現實,若將之視為霸凌者,則這便是一個更加殘酷的當代寓言。故事末尾,終究只有青少年們看得見侵擾他們的鬼怪,在成人無法指望的情況下,必須自立自強解決問題。而R.L.史坦恩愛用的「結尾翻轉」筆法,也同樣象徵了現實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血淋淋。《木偶驚魂》全書最後,在以為木偶威脅已經解除時,家中的另一個木偶卻又活了過來:「『喂,奴隸──另外的那個傢伙不在了嗎?』木偶發出嘶啞的吼叫聲問道,『我還以為它永遠都不會離開哩!』」[14]倒下了一個霸凌者,下一個霸凌者早已等著繼之而起。R.L.史坦恩不再提供解答,新的情況,要由讀者和故事主角們自己去面對。
三、雷蒙尼.史尼奇以險惡現實揉成的幻想謎團
雷蒙尼.史尼奇主要的創作是兩部小說:《波特萊爾大遇險》(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與《墨漬鎮謎團》(All
the Wrong Questions)系列。事實上,「雷蒙尼.史尼奇」是作者於這兩部作品中創造的角色,同時卻也是作者於創作這兩部作品時所使用的筆名──作者於這兩部作品中以「雷蒙尼.史尼奇」為名書寫,聲稱這兩部作品內容取自其平生歷險及探查。這便成為了這兩部作品的一大特色,作者本身也成為了故事的一部分。
在許多文學作品裡,都可見到此類嘗試使實虛界線模糊的寫作手法,比如《歌劇魅影》(Le Fantôme de l'Opéra),便是以真實存在的巴黎歌劇院為背景,使人產生故事如真的幻覺。正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15],稗官野史也是類似的道理,真假參半、虛實相倚,讀者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便可能相信作者的敘述。
《波特萊爾大遇險》與《墨漬鎮謎團》系列因作者「扮演」書中角色,在行文上亦致力維持此種戲劇性,為作品增添了另一種樂趣。如《波特萊爾大遇險》系列第一集《悲慘的開始》(The Bad Beginning)的作者簡介是這樣寫的:
(雷蒙尼.史尼奇)在某個小鎮出生,鎮上的居民生性多疑,動不動就鬧事。如今他住在都市裡,空閒時喜歡蒐集證據,被權威人士認為是這方面的專家。這是他的第一本書。[16]
作品本身被設定為雷蒙尼.史尼奇對故事主角波特萊爾三姊弟所遭遇事件的調查報告,事件中充滿陰謀詭計,雷蒙尼.史尼奇冒死探查並揭露。於是該系列每本書的最後,都附有署名雷蒙尼.史尼奇的信件,要求出版者依其留下的線索尋覓下一份調查報告所在之處,避免使其行蹤曝光招致危險。在這類的設計下,使「雷蒙尼.史尼奇」彷彿是個真實存在的隱姓埋名者。《墨漬鎮謎團》系列也是相同手法,只是這回換成雷蒙尼.史尼奇對自己青少年時代所經歷事件的紀錄。
這兩部作品創作時間雖有差距[17],風格卻無太大差異──構成其情節的多半是並不美好的殘酷現實,但在作者的機智筆鋒下,人生苦難化作了一樁樁的冒險與謎團,課題雖仍須面對,卻似乎就也沒有那麼難以承擔了。
如以《波特萊爾大遇險》系列來看,第一集以「悲慘的開始」為名,便明白展示其故事的與眾不同。主角波特萊爾三姊弟在故事的一開始,便經歷家宅失火、父母雙亡的打擊,此後便反覆不斷與覬覦其所繼承之財產的惡人對抗。作者打從最初就挑明:不要指望什麼快樂結局──
如果你只對有快樂結局的故事感興趣,那麼你最好去看別的書。在這本書裡,沒有快樂的結局,也沒有快樂的開始,甚至中間也沒有太多快樂的事。這是因為波特萊爾三姐弟,在生活中很少碰到快樂的事。波特萊爾三姐弟:紫兒、克勞斯和桑妮,是很聰明的孩子,他們不但機智、迷人,看起來也很可愛,可是他們的運氣實在太壞,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幾乎都充滿著不幸、悲慘,以及絕望。很抱歉我得這麼說,不過故事就是這麼發生的。[18]
作者特別強調主角的美好特質,以此映襯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19]的近乎殘忍的自然法則;同時,也體現作者對兒童與青少年的態度:兒童與青少年是有能的獨立個體。兒童與青少年在現實社會中容易受低估的這一「現實」,作者也經常表現在書中:
「你們的父母親,」波先生說:「在一場可怕的大火中去世了。」
孩子們沒有說話。
「他們去世了,」波先生說:「那場大火把整個房子都燒了。親愛的,我非常、非常難過地必須告訴你們這個消息。」
紫兒把視線從波先生身上挪開,望向茫茫的大海。波先生以前從來沒有叫過他們「親愛的」。她瞭解波先生的話,不過她想波先生一定是在開玩笑,他在跟她和弟妹們開一個可怕的玩笑。
「去世,」波先生說:「意思就是『死了』。」
「我們知道[20]『去世』的意思。」克勞斯彆扭地說。他確實知道「去世」是什麼意思,不過他還是不明白波先生說的到底是什麼,他覺得波先生一定有什麼地方說錯了。[21]
在這一段描寫中,孩子們的「不明白」,是出自對於突如其來的悲慘現實下意識地自我保護,書中的「大人」卻誤以為孩子們不明白的是詞彙的意義。縱使非出於惡意,這仍反映出成人往往於有意無意間將兒童與青少年視為「無知者」。
作者於其作品中刻意強調兒童與青少年的能耐,比如波特萊爾三姊弟各有各的長處,即便是最初尚處於嬰兒階段的么妹桑妮,都展現非比尋常的智慧與能力。這樣的描述固然是不太現實的,但作者仍謹守貼合現實生活的原則,三姊弟沒有呼風喚雨之類的超現實技能,只憑藉著他們對知識的愛好、經驗的累積,以及正視現實的果敢堅毅,度過一次次的危機。作者透過「雷蒙尼.史尼奇」串聯書裡書外世界的目的,或許也在於使讀者能更加相信其所描寫的這些獨特的孩子的存在,進而使讀者相信,自己也可能同樣具有相同的能力。這是作者以浪漫幻想對無情現實的回擊。
這一系列十三本書,第一集《悲慘的開始》以降,每一本都有著同樣「悲慘」的標題:《可怕的爬蟲屋》(The Reptile Room)、《鬼魅的大窗子》(The
Wide Window)、《糟糕的工廠》(The Miserable Mill)、《嚴酷的學校》(The
Austere Academy)、《破爛的電梯》(The Ersatz Elevator)、《邪惡的村子》(The
Vile Village)、《恐怖的醫院》(The Hostile Hospital)、《吃人的樂園》(The
Carnivorous Carniva)、《絕命的山崖》(The Slippery Slope)、《陰森的洞穴》(The
Grim Grotto)、《混亂的旅館》(The Penultimate Peril)、《大結局》(The
End),最後一集的中文譯名雖未表現出其「悲慘性」,但從原文可知,書名仍然暗示了「窮途末路的結局」的意涵。可以說這套書將現實人生中可能接觸的各種場景都設成了背景,不但不加以美化,反倒甚至帶點誇大的去呈現真實環境的險惡嚴酷。在《悲慘的開始》即將結束的時候,作者便曾經又一次跳出來說:
故事進行到這裡,我不得不先中斷,並最後一次警告你們。如同我在最一開始所說的,你手上拿的這本書,並沒有快樂的結局。……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在這個節骨眼上把書闔起來,不要看接下來會發生的不快樂結局。你可以在這輩子裡一直相信,波特萊爾一家人戰勝了歐拉夫伯爵,……但故事並不是這樣發展的。[22]
人們一般習慣於想像所謂的童話應該有浪漫的過程與完美的結局,然而雷蒙尼.史尼奇卻是直白地告訴讀者:認清現實是什麼樣子的,唯有如此方可能不被現實改變,而能迎擊現實。正如其筆下的波特萊爾三姊弟,一路顛沛流離,卻也在跌跌撞撞中學習與成長。直到最後一集,讀者與波特萊爾三姊弟都同樣難免仍期待著有天大的奇蹟,發現一切苦難不過是一場幻夢,然而書中角色就和讀者們一樣,活在相同的現實裡。作者不為孩子們創造溫室,而是讓孩子們學習面對社會上必然存在的風吹雨打。
也正因作者對現實的關懷,其作品內蘊的意涵十分深刻,《舊金山紀事報》對《波特萊爾大遇險》系列的評價便說:「情節曲折、字彙豐富,對文學、流行文化和政治有多重指涉,對放蕩的資本主義、非理性的流行,甚至是主題餐廳,則有大快人心的諷刺。」[23]如《波特萊爾大遇險》系列的尾聲有這樣的敘述:
「離開這個島?」克勞斯說:「去哪裡呢?」
「哪裡都好,」紫兒說:「我們不能永遠留在這裡。雖然這裡有我們需要的一切,但遠離世界並不是一件正確的事。」
「危險呢?」桑妮問。
「妳大概會覺得,我們這輩子冒的險已經夠多了,」克勞斯說:「可是生命不是只有安全而已。」[24]
平實陳述的寥寥數語,卻可看出生命積澱出的深沉體悟。透過孩子們的口說出的這些生命意義,再一次清楚展現作者對兒童與青少年的尊重──兒童與青少年具有獨立思辯的能力,這些議題並不是「成人」的話題,孩子們「知道」而且能夠自己咀嚼這些事理。
而走過這生命之路、將感觸托於「雷蒙尼.史尼奇」的作者,原名本是丹尼爾.韓德勒(Daniel
Handler),即便受訪,仍堅稱自己僅是雷蒙尼.史尼奇的代理人。[25]
四、人生實相與想像之力
張清榮認為「少年小說」的其中一個任務,是要「展示人生真相」,指出「人生有善有惡」;而其功能之一,則是「娛樂遊戲」,讀者可在故事中獲得共鳴、與故事人物合而為一。[26]由此角度觀之,則R.L.史坦恩與雷蒙尼.史尼奇皆已達到了向未成年人述說故事時的預期目標與效果。若將兩者綜合分析,則或許可以說,兒童與青少年文學的特質,便是以具有「幻想」性質的「娛樂遊戲」手法,達到「展示人生真相」的「現實」體現。在這個層面上,R.L.史坦恩與雷蒙尼.史尼奇的作品是可以互文參照的,R.L.史坦恩筆下的妖魔鬼怪,正是雷蒙尼.史尼奇故事中陰謀詭計的化身,他們作品裡的兒童與青少年,都在嘗試與生命的驚險謎團戰鬥。
「人生真相」究竟為何?佛家有「八苦」之說,認為人不但要經受生老病死,更因愛恨聚合、所求不得而難以解脫;天主教則言「七罪宗」,作為人世惡行的解釋。一般而言,成人面對世界的深度、廣度與長度都較兒童與青少年來得厚實,所目睹的世界樣貌也更為多面。因此成人會察覺,現實人生往往波瀾起伏,很少依照心中鋪寫好的完美劇情發展。因此,自古以來,人們便反覆透過各種方式試圖詮解生命中的不如意,而當中往往帶有幻想性質。宗教故事、神話傳說中作為邪惡象徵的魔王、惡魔,與R.L.史坦恩所創造的精怪或雷蒙尼.史尼奇安排的幕後黑手,本質上並無二致,都是人生磨難的幻想化,透過對苦難根源具體化、形象化的想像,使情緒有了消散的出口,同時也樹立了奮鬥的目標。正如關卡挑戰型的遊戲,只要能夠打倒守關者、破解難關,便獲得了遊戲成就。
「娛樂遊戲」的功能便在此彰顯,「娛樂遊戲」所帶來的「高興」情緒,能夠沖淡人生苦惡之感。兒童與青少年固不能停留在「童話式」的純然幻想裡[27],但若完全抽離幻想元素,澈底的社會寫實路線,又缺乏消解箇中沉痛的轉換機制。日常生活中,人們也時常採取「以幻想面對現實」的策略,膽小鬼、小氣鬼、愛哭鬼、酒鬼、賭鬼、色鬼……等等,R.L.史坦恩所寫的那些邪魔妖怪,其實從不虛妄。雷蒙尼.史尼奇的冒險謎團式書寫也是同樣道理,當人們還未忘卻如何幻想,幻想便能發揮激發信心的功用。「相信」是伴隨著「幻想」而存在的,所謂「相信」,本就是對未知現實與否的事物的不懷疑。有幻想能力的人不會困在現實裡,當兒童與青少年仍舊「相信」自身具有獨特的能力,便不會被現實給壓垮。
五、結語
知名的「鵝媽媽童謠」(Mother Goose)當中包含大量的「恐怖」描述[28],許多童話的原型亦非只言愛與和平[29],從前的人們對於兒童與青少年的想像與應對,或許並不同於當代。R.L.史坦恩與雷蒙尼.史尼奇的作品,乍看是兩種世界,事實上卻是一體兩面。他們的作品中皆含括現實與幻想的要素,透過帶點奇幻性質的冒險,帶領未成年者認識他們即將獨力面對的現實世界。
兒童與青少年並不會因為他們「未成年」就只知「幻想」,「成年」的「現實」世界始終在他們的身邊;而他們與成年人最大的差異,或許也正在於兒童與青少年尚知「幻想」。聖艾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在《小王子》(Le Petit Prince)的獻詞中說:
每個大人過去都曾經是個小孩(只是他們都不記得了)。[30]
成人在現實的進逼下,容易與現實同化,而遺忘了幻想的方法。就像R.L.史坦恩筆下的成人多半看不見精怪,雷蒙尼.史尼奇對於成人讀者而言也不會是現實人物。但R.L.史坦恩與雷蒙尼.史尼奇要告訴兒童與青少年的正是:他們仍踏在「幻想」與「現實」的交界。要珍重這一點。現實人生群魔亂舞,別忘了帶著始終能夠幻想與信任的純粹初心上路。
附錄 R.L.史坦恩著《雞皮疙瘩》系列作清單
Goosebumps
– Original series |
|
1. Welcome
to Dead House |
2. Stay
Out of the Basement |
3. Monster
Blood |
4. Say
Cheese and Die! |
5. The
Curse of the Mummy’s Tomb |
6. Let’s
Get Invisible! |
7. Night
of the Living Dummy |
8. The
Girl Who Cried Monster |
9. Welcome
to Camp Nightmare |
10. The
Ghost Next Door |
11. The Haunted
Mask |
12.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
13. Piano
Lessons Can Be Murder |
14. The
Werewolf of Fever Swamp |
15. You
Can’t Scare Me! |
16. One
Day at Horrorland |
17. Why
I’m Afraid of Bees |
18.
Monster Blood II |
19. Deep
Trouble |
20. The
Scarecrow Walks at Midnight |
21. Go Eat
Worms! |
22. Ghost
Beach |
23. Return
of the Mummy |
24.
Phantom of the Auditorium |
25. Attack
of the Mutant |
26. My
Hairiest Adventure |
27. A
Night in Terror Tower |
28. The
Cuckoo Clock Of Doom |
29.
Monster Blood III |
30. It
Came from Beneath the Sink! |
31. Night
of the Living Dummy II |
32. The
Barking Ghost |
33. The
Horror at Camp Jellyjam |
34.
Revenge of the Lawn Gnomes |
35. A
Shocker on Shock Street |
36. The
Haunted Mask II |
37. The
Headless Ghost |
38.
Abominable Snowman of Pasadena |
39. How I
Got My Shrunken Head |
40. Night
of the Living Dummy III |
41. Bad
Hare Day |
42. Egg
Monsters from Mars |
43. The
Beast from the East |
44. Say
Cheese and Die - Again! |
45. Ghost
Camp |
46. How to
Kill a Monster |
47. Legend
of the Lost Legend |
48. Attack
of the Jack O’Lanterns |
49.
Vampire Breath |
50.
Calling All Creeps! |
51.
Beware, the Snowman |
52. How I
Learned to Fly |
53.
Chicken Chicken |
54. Don’t
Go to Sleep! |
55. The
Blob That Ate Everyone |
56. The
Curse of Camp Cold Lake |
57. My
Best Friend Is Invisible |
58. Deep
Trouble II |
59. The
Haunted School |
60.
Werewolf Skin |
61. I Live
in Your Basement! |
62.
Monster Blood IV |
Goosebumps:
Most Wanted |
|
1. Planet
of the Lawn Gnomes |
2. Son of
Slappy |
3. How I
Met My Monster |
4.
Frankenstein’s Dog |
5. Dr. Maniac
Will See You Now |
6.
Creature Teacher: The Final Exam |
7. Zombie
Halloween |
8. A
Nightmare On Clown Street |
9. Night
of the Puppet People |
|
Goosebumps,
short-story books: |
|
Special
Edition #1 - Tales to Give You Goosebumps |
Special
Edition #2 - More Tales to Give You Goosebumps |
Special
Edition #3 - Even More Tales to Give You Goosebumps |
Special
Edition #4 - Still More Tales to Give You Goosebumps |
Special
Edition #5 - More and More Tales to Give You Goosebumps |
Special
Edition #6 - More and More and More Tales to Give You Goosebumps |
Goosebumps
Triple Header, Book 1 |
Goosebumps
Triple Header, Book 2 |
Goosebumps
Series 2000 |
|
1. Cry of
the cat |
2. Bride
of the living dummy |
3.
Creature teacher |
4.
Invasion of the body squeezers |
5.
Invasion of the body squeezers II |
6. I am
your evil twin |
7. Revenge
R Us |
8. Fright
Camp |
9. Are you
terrified yet? |
10.
Headless halloween |
11. Attack
of the graveyard ghouls |
12. Brain
juice |
13. Return
to HorrorLand |
14. Jekyll
and Heidi |
15. Scream
school |
16. The
mummy walks |
17. The
werewolf in the living room |
18. The
horror of the black ring |
19. Return
to Ghost Camp |
20. Be
afraid - Be very afraid |
21. The
haunted car |
22. Full
moon fever |
23.
Slappy’s nightmare |
24. Earth
geeks must go |
25. Ghost
in the mirror |
|
Give
Yourself Goosebumps |
|
1. Escape
from the Carnival of Horrors |
2. Tick
Tock, You’re Dead! |
3. Trapped
in Bat Wing Hall |
4. The
Deadly Experiments of Dr. Eeek |
5. Night
in Werewolf Woods |
6. Beware
of the Purple Peanut Butter |
7. Under
the Magician’s Spell |
8. The
Curse of the Creeping Coffin |
9. The
Knight in Screaming Armor |
10. Diary
of a Mad Mummy |
11. Deep
in the Jungle of Doom |
12.
Welcome to the Wicked Wax Museum |
13. Scream
of the Evil Genie |
14. Creepy
Creations of Professor Shock |
15. Please
Don’t Feed the Vampire! |
16. Secret
Agent Grandma |
17. Little
Comic Shop of Horrors |
18. Attack
of the Beastly Baby-sitter |
19. Escape
from Camp Run-for-Your-Life |
20. Toy
Terror: Batteries Included |
21. The
Twisted Tale of Tiki Island |
22. Return
to the Carnival of Horrors |
23. Zapped
in Space |
24. Lost
in Stinkeye Swamp |
25. Shop
Till You Drop...Dead! |
26. Alone
in Snakebite Canyon |
27.
Checkout Time at the Dead-End Hotel |
28. Night
of a Thousand Claws |
29.
Invaders from the Big Screen |
30. You’re
Plant Food! |
31. The
Werewolf of Twisted Tree Lodge |
32. It’s
Only a Nightmare |
33. It
Came from the Internet |
34.
Elevator to Nowhere |
35.
Hocus-Pocus Horror |
36. Ship
of Ghouls |
37. Escape
from Horror House |
38. Into
the Twister of Terror |
39. Scary
Birthday to You |
40. Zombie
School |
41. Danger
Time |
42.
All-Day Nightmare |
Give
Yourself Goosebumps Special Edition |
|
43. Into
the Jaws of Doom |
44. Return
to Terror Tower |
45.
Trapped in the Circus of Fear |
46. One
Night in Payne House |
47. The
Curse of the Cave Creatures |
48.
Revenge of the Body Squeezers |
49. Trick
or...Trapped! |
50.
Weekend at Poison Lake |
Goosebumps
HorrorLand(First Arc) |
|
#1 Revenge
of the Living Dummy |
#2 Creep
from the Deep |
#3 Monster
Blood for Breakfast! |
#4 The
Scream of the Haunted Mask |
#5 Dr.
Maniac vs. Robby Schwartz |
#6 Who’s
Your Mummy? |
#7 My
Friends Call Me Monster |
#8 Say
Cheese - and Die Screaming! |
#9 Welcome
to Camp Slither |
#10 Help!
We Have Strange Powers! |
#11 Escape
from HorrorLand |
#12 The
Streets of Panic Park |
Goosebumps
HorrorLand(Second Arc) |
|
#13 When
the Ghost Dog Howls |
#14 Little
Shop of Hamsters |
#15 Heads,
You Lose! |
#16 Weirdo
Halloween |
#17 The
Wizard of Ooze |
#18 Slappy
New Year! |
#19 The
Horror at Chiller House |
|
Goosebumps
HorrorLand(Third Arc - Hall of Horrors) |
|
#20 Claws! |
#21 Night
of the Giant Everything |
#22 The
Five Masks of Dr. Screem |
#23 Why
Quit Zombie School |
#24 Don’t
Scream! |
#25 The
Birthday Party of No Return |
──採自R.L.史坦恩個人官網提供下載之書籍清單。2018年12月10日,取自:http://rlstine.com/rlstine-booklist.pdf。
[1] 張清榮:《少年小說寫作論》(臺南市:供學出版社,1997年4月)(原用「民國」紀年),第1章第1節〈少年小說的界定〉,頁18。
[2] 該作者所著《誰偷了維梅爾?》、《萊特屋謎案》(The Wright 3)、《柯德失竊記》(The Calder Game)、《空畫框奇案》(Pieces and Players)等書籍故事情節相延續,但作者並未冠以系列名稱。
[3] R.L.史坦恩個人官網「The World Of
R. L. Stine」中簡介(「About R. L. Stine」)敘明「Goosebumps began in 1992」。2018年11月11日,取自:http://rlstine.com/about-rl-stine#about-9。
[4] 如附錄一,採自R.L.史坦恩個人官網提供下載之書籍清單。2018年12月10日,取自:http://rlstine.com/rlstine-booklist.pdf。
[5] 其Give
Yourself Goosebumps系列即是。
[6] Goosebumps官網中即包含相關分類介紹。2018年11月11日,取自:https://goosebumps.scholastic.com/。
[7] Katie Aberbach:〈Invasion of the
Books〉,《The Washington Post》,2012年9月20日。2018年11月17日,取自: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express/wp/2012/09/20/invasion-of-the-books/?noredirect=on&utm_term=.83b1bc069890。
[8] 商周出版於2003年推出《雞皮疙瘩》系列叢書,於2014年推出2版,2版中每本書籍新增耿一偉所撰導讀〈結局只是另一場驚魂之旅的開始〉(第四集起作〈結局只是另一場驚嚇的開始〉),本段文字引自該文。
[9] Roland Barthes:La mort de l’auteur(The Death of the Author)。
[10] 商周出版於2003年推出《雞皮疙瘩》系列叢書,於2014年推出2版,2版中每本書籍新增耿一偉所撰導讀〈結局只是另一場驚魂之旅的開始〉(第四集起作〈結局只是另一場驚嚇的開始〉),本段文字引自該文。
[11] R.L.史坦恩著,陳言襄譯:《雞皮疙瘩:木偶驚魂》(臺北市:商周出版,2003年5月),頁15~16。
[12] R.L.史坦恩著,陳言襄譯:《雞皮疙瘩:木偶驚魂》(臺北市:商周出版,2003年5月),頁24~25。
[13] R.L.史坦恩著,陳言襄譯:《雞皮疙瘩:木偶驚魂》(臺北市:商周出版,2003年5月),頁147。
[14] R.L.史坦恩著,陳言襄譯:《雞皮疙瘩:木偶驚魂》(臺北市:商周出版,2003年5月),頁176。
[15] 語出清代曹雪芹所著《紅樓夢》。
[16] 雷蒙尼.史尼奇著,周思芸、江坤山譯:《波特萊爾大遇險:悲慘的開始》(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2002年10月),封面折口。
[17] 《波特萊爾大遇險》系列第一集1999年出版、第十三集2006年出版;《墨漬鎮謎團》系列第一集2012年出版、第四集2015年出版。
[18] 雷蒙尼.史尼奇著,周思芸、江坤山譯:《波特萊爾大遇險:悲慘的開始》(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2002年10月),頁3。
[19] 語出《道德經》上篇第五章。
[20] 此處粗體為原樣照錄。
[21] 雷蒙尼.史尼奇著,周思芸、江坤山譯:《波特萊爾大遇險:悲慘的開始》(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2002年10月),頁10~11。
[22] 雷蒙尼.史尼奇著,周思芸、江坤山譯:《波特萊爾大遇險:悲慘的開始》(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2002年10月),頁177~178。
[23] 轉引自小天下出版之《波特萊爾大遇險》系列書籍中收錄之「名人推薦」。
[24] 雷蒙尼.史尼奇著,陳雅茜譯:《波特萊爾大遇險:大結局》(臺北市:天下遠見,2007年1月),頁291。
[25] 轉引自「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網站2012年11月所做「本月精選」書籍推薦文章:阿闊〈2012/11月,外國人在讀什麼書?〉。2018年12月8日,取自: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index/1672。
[26] 見張清榮:《少年小說寫作論》(臺南市:供學出版社,1997年4月)(原用「民國」紀年),第1章第4節〈少年小說的任務〉,頁31,以及同書第1章第5節〈少年小說的功能〉,頁33。
[27] 此處仍化用張清榮之說,同樣見張清榮:《少年小說寫作論》(臺南市:供學出版社,1997年4月)(原用「民國」紀年),第1章第4節〈少年小說的任務〉及第1章第5節〈少年小說的功能〉,頁30~35。
[28] 如My Mother
Has Killed Me、Ten
Little Nigger Boys Went Out To Dine等,內容帶有暴力、血腥等元素。
[29] 如〈小紅帽〉(Little Red Riding Hood)的故事帶有性告誡意涵。
[30]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著,陳姿穎譯:《小王子》(臺北市:小知堂,2005年6月,增訂一版),獻詞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